2007-06-22

宅一日

昨天终于答辩结束,虽然还有不少课题的后续工作,但理论上来说,现在差不多已经可以毕业了吧。已经有一周或是两周,每天白天瞎忙活什么过去,然后夜深人静开始磕直到天边露出一抹灰亮来。前天已经觉得疲惫得连看东西都快不聚焦了,虽然精神上还是不大正常的亢奋。所以决定,今天彻底宅上一天,恢复一下神智~

听了两张Tiamat的专辑,Prey和Wildhoney。瑞典老牌的哥特金属,真是非常非常的不错。带一点点阴郁和绝望的氛围,很棒的流动着的旋律,难得的可以一直一直听下去的风格。可惜没有找到据说是最经典的一张专辑,嗯,大不了以后去英国找正版去。

由天使介绍听了Keane,开始觉得一般,耐心听完确实也还不错。天使的评价是跟Coldplay差不多,拿把吉他就开始唱,确实有点意思。调子不错,主唱的声音也挺有特点。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常常想起那部叫《乌鸦》的电影。阴郁永远落着雨的底特律的街道,夜幕中高耸肃穆的哥特教堂,曾在暗红的烛光里有过一点点温暖和永远痛苦记忆的狭窄阁楼,遮住因为痛苦和愤怒而扭曲的脸的笑脸面具,唯一一点的亮色是那个有着明眸的小姑娘,哼唱着男主角曾经唱过的“It cannot be raining forever”(或是类似的意思,不记得了)……这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但是作为复仇者的Eric,尽管最后完成了使命,却从一开始就注定更多的血如果能够洗净罪恶和愤怒,也永远平息不了深刻的悲伤。当年李小龙之子李国豪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电影,我找了很久,看完马上就从硬盘里删去,却常常不经意地想起,并不是因为故事本事,无论戏内戏外的,而是因为浸没在暗夜的悲伤和绝望里的气氛,正像耳边Tiamat的音乐。

有人说,乌鸦是哥特电影的代表。我不够了解人们所说的哥特,虽然他们说Lacrimosa,Tiamat都是哥特。他们说,哥特体现的是对死亡的迷恋。我没有从乌鸦里看出来,也没有从Lacrimosa和Tiamat里听出来,我能感受到的,只有明知永恒——生命的永恒,抑或爱——无法实现的失落,以及明知道无法永恒、明知追求的无论是否得到终有一天会失去、仍然歌颂向往那并不存在的天国的执著。也许在音符的流动里,沿着哥特教堂高耸的尖顶向上看去,仿佛真的接近了一些。

此时耳边的女声吟唱着“Carry your cross and I'll carry mine”~~嗯,一日的抱窝生活差不多就到这里吧,明天活动活动筋骨去~~

2007-06-11

错过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昨晚终于开始写毕业论文,文献翻译一口气到三点敲完,完全忘了加拿大站的比赛。刚看了新闻发现,残念哪!

四次安全车出动,整个天下大乱,有句评论说得好,这时候考验的不是这些车队车手们能否随机应变了,而是是不是还能保持头脑清醒~

真是看点多多:

小汉密尔顿(这小伙还没我大>.<……)终于如愿捧得冠军。论战绩,出道六站每战登上领奖台,这么快又拿了第一个职业分站冠军,前途非常光明啊。第一条F1赛道所在的大不列颠终于可以有除了历史之外新的兴奋点了,我也得计划计划去了伺机找他要个签名什么的;

海菲尔德这样的老同志终于也熬出头混了个亚军,可喜可贺;

佐藤这样的爆缸男居然最后超了阿隆索拿了史上最高积分,也很有趣,希望今后再接再厉;

对于撞车断腿的库比卡表示深切同情,好像已经挺久没见过这么严重的事故了,至少从我开始看比赛至今;

马萨、费斯切拉领黑旗,阿隆索、罗斯伯格被罚停,正如开头引用评论所说,大乱之中已经搞不清状况了吧~~其他几个也就算了,对阿隆索实在没什么同情。话说当年他出道时还是挺看好的(我对新人向来很期待,马萨、汉密尔顿、库比卡都属于关注对象),谁料这厮缺乏对大舒前辈起码的尊重。不是说真的夺了总冠军我们这些舒fan不服,技术确实不错我承认,但场外也一副跟人有仇似的的样子,没事还抨击说人体育道德不行之类之类的,rp不敢恭维。我预言这位以后倒也不至于像这一站这么郁闷,但是成不了像大叔一样的霸主。

其实真说起来,大叔退了之后,一眼看上去这帮人里面也没有很霸主相的了:这西班牙人就懒得谈了,Kimi也不能总是抱怨运气,运气后面还是有实力原因,小汉密尔顿至今表现不错,可以观望一下;但总的来说,群雄逐鹿的混战场面估计还得持续一阵子,这也正是没有大舒可看的我所期待的。

嗯,不懂技术的伪车迷就发感慨到此,还是快缩回去写论文吧。

2007-06-06

你好,清晨

晚上打球,出了一身大汗;回来接着星系团同步辐射,把今天做的理成勉强可以给老板看的样子,就到这个可以听见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的时候了。不熄灯的日子还是很爽的。年轻的时候么,干活呀玩呀,都应该这么酣畅淋漓才好。

2007-06-01

炎都

加贺乙彦,三卷的小说。讲的是二战前后日本一个家族的兴衰,颇有点史诗的感觉,作者也承认,想要写成日本的《布登玻洛克一家》。

从取材上,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描写二战时期普通日本人的生活,这本身无论在日本或中国,都应该是值得注意的。我们认知这个邻国的时候,心中总是怀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战争带来的创伤和耻辱太深以至永远不可能痊愈;另一方面,尤其在现在,开始认识到勤奋而发达、骨子里却还传承着与我们自己的祖先相似的美学观点的邻邦也有诸多值得羡慕学习。所以我们谈论其中一条时,总装做另一条并不存在,那么,这样一部书,算是提供一个窗口,让我们窥见一个立体的、由一个个与我们有相似感情的个体组成的民族,在历史上特殊的时刻,是怎样生活的。

从故事本身来说,这是很好看的一部书。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好几个非常鲜明的形象,让人在为他们各自的命运牵挂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读了下去。这些人物的性格里都有些闪光的东西,也都有各自的弱点,很难说上清楚的爱憎,只会让人觉得同情。主人公利平是个军国主义者,拥护日本的侵略,但一方面,他又是个从穷小子白手起家、念成医学博士、创办自己的医院、作出多项发明的意志坚强的人,尤其是晚年凭借毅力戒毒的一段,对这个执拗的人再反感,到此时也不由会升起一丝敬意。而他的女婿,同样也是穷渔民出身的菊池,则是持有完全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作为一个基督教徒,也亲历战场的残酷,他向往和平,厌恶反对侵略战争,虽然没有偏激的革命行动也因为不支持被长期当作政治犯关押;但这样难得的清醒者也有心中的阿喀琉斯之踵:虽然深爱、也极力去信任自己的妻子,最终还是因为猜疑的恶魔离开了她。

如果都是这样的人物,故事的基调难免沉重;好在作者也写到了即使再艰难的时代里也不曾熄灭的爱情,给了暗红的基调一抹亮色。最花笔墨的是利平的大女儿初江和沉醉于法国文学艺术却在战场上断送了青春和梦想的晋助之间的婚外情。这注定是悲剧的爱情,在清淡的紫藤下和悠扬的莫扎特的奏鸣曲中展开,在摧毁一切幸福与梦想的战争中悄然落幕,虽然没有大喜大悲的情节,但令人揪心。

这个故事里面也尝试了多种叙述方式夹杂,有正常的第三人称叙述,也有日记、信件和一般的第一人称,试图从多个方面体现人物的生活和性格。确实起到了效果,不过总还是觉得读起来有点怪怪的,有点生硬。语言很干净,一方面是作者的功力,另一方面估计也要归功于译者的老辣。

其实开始借来这本纯属偶然。在图书馆的架子前闲逛,看到这个名字觉得很酷,拿下来,发现译者的名字和现在日语老师的一样,就借了——后来去求证居然还是老师的远亲。真正读起来,就少了猎奇的心态。说起来,最大的感触还是开头说到的,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从一个认识到战争的残酷罪恶、又通过这样一部作品窥见一点战争发起国的普通民众生活的读者的角度的思考。简言之,就是作为各有生活背景、成长经历的个体,如何冷静地认识到自己与国家、与时代的关系,如何在考验到来的时候,作出比较顺应时代的选择,尤其是在身边集体狂热的情况下。无论纳粹时期的德国、同时的日本,抑或文革中的中国,这都是这种境况的极致。和平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容易对这些已经定论的历史说三道四,但真正需要我们选择的时候,我相信一定还是会有的,但是在哪里?到来的时候,又该做何种选择?我不知道。我能做的,也许只有先走远一些,多接触一些不同的价值观念,一些不同的社会和生活在他们中的人们,然后再不断的慢慢反思,尽量的避免无意识地偏见与偏执,也要小心在过多的声音里失掉了自我。


节日快乐~

虽然儿童节已经是很淡漠的记忆了,但不妨怀着赤子之心,开心地过这一天,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