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6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每个音符的消逝,就仿佛亲人的失去……

-先生,你来音乐里寻找什么?
-寻找感动与悲伤

它(古提琴)可以到达人类所有的声音:从少女清亮的歌喉,到老人低哑的嗓音;从亨利四世驰骋沙场的呐喊,到让婴儿入睡的低吟……


这是今天在大礼堂里的一部法国电影。十七世纪,路易十四的宫廷乐师马兰·玛黑回忆他的老师古低音大提琴大师德·圣·哥伦布的故事。1660年爱妻去世后,哥伦布从此把自己,和两个女儿封闭在音乐的世界里;甚至拒绝了皇帝的演奏邀请,在荒草萋萋的小木屋里,面对爱妻的幻影,创作了仅仅为其而作的《伤逝曲》《冥河渡船》等等动人的曲子。他同情十七岁的马兰·玛黑不愿继承父业作鞋匠的痛苦(而非其花哨的演奏技巧)收之为徒。马兰却因为给宫廷演奏与老师关系破裂,最终成为宫廷乐师,甚至抛弃了深爱他玛朵拉——哥伦布的大女儿。然而当他听到玛朵拉的死讯时,深深震动与不安,终于来到哥伦布的小木屋,与老师共同演奏了一支《伤逝曲》。

这是一部需要耳朵和心灵的电影。最后的一支《伤逝曲》响起的时候,我静静的靠在黑暗的大礼堂最偏僻的角落里,闭上眼睛,想要忘记宣告终止的字幕,忘记渐次亮起的灯光,忘记熙熙攘攘涌向大门仿佛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感受到的人群,只要留下每个抑扬的音符,因为一旦消逝,就仿佛亲人的逝去——永不再来,连同着那份挚爱与感动的心。

想起爱在夜里独自一人观看瓦格纳歌剧的路德维希二世,总在落幕后静静坐在黑暗里,不愿回到丑恶疯狂的现实中去吧。

不管怎么努力,脑中的余音终于在春天寂静的夜空里渐渐消散去,但至少如同知错而返的马兰·玛黑,找到了一点这个过于现实而孤寂的物质世界之外的,感动与悲伤。

No comments: